展览说明

本次展览是一个研究性的展览,经过《吴作人及其周围》现代艺术史专项长期准备,整理了几千种文字图像资料,做了几十个调查和访谈,根据学术问题,揭示为展览。

展览分为两部分。第一部分,也是展览的核心部分,即再现“十张纸斋”历史。

这部分以三条问题研究的线索贯穿其间。

第一,作为历史观念和文化活动,主要通过(1)画家所作当时的场景、来访人物(体现为劳模、名人像、朋友亲属、画家互画等习作),(2)与时代背景及创作意图相关的史料、文献,(3)对还在世的“十张纸斋”参与者以及那个时代的见证者的访谈录像,(4)“十张纸斋”的发生地——水磨胡同49号吴作人先生家客厅的复原这四种方式呈现,力图从社会政治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在一个艺术活动中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;

第二,作为一种艺术理念和纯粹的艺术训练,主要通过这些艺术家在晚画会上所作的习作精品来展现,力图从艺术观念的角度来研究中国50年代早期的以中央美院为中心,在艺术学上的不同理念和相应的艺术性呈现;

这些不同的理念和技巧,在本次展览中呈现为第二部分。十张纸斋的主要参与者的代表作,如吴作人的《齐白石像》、董希文的《哈萨克牧羊女》、王式廓的《血衣》、李宗津的《江丰像》、萧淑芳的《丁香迎春》、李斛的《印度夫人像》、冯法祀的《雁荡山》、靳尚谊的《青年女歌手》等,他们的习作探索的艺术倾向,在各自的代表作里得到了充分而明确地体现。

第三,作为一种融汇西画、国画的实验,主要通过几位艺术家的素描习作与水墨速写之间的对比来呈现。其中最为侧重的一部分,是展现吴作人先生的艺术理想和取得的成就。

艺术家们参与“十张纸斋”的目的不尽相同,有的艺术家只是为了通过这个机会练笔、提高写实能力,但吴作人本人却是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——走向中国油画,融会中西。从吴作人“十张纸斋”的习作中,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他在两个方面所作的试验:

1、素描的更加概括,力图接近中国书法和中国古代画法,从欧洲的素描的重色调、重结构的传统中开出一条自己的道路,展览中的《列宁像》与西方重线条的安格尔、荷尔拜因的画法已经拉开距离,其实验痕迹通过《看门老王》和《三张侧面水墨人像》对比展示于这个部分。

2、色彩更加注重固有色。使用固有色画肖像是中国年画和肖像画的传统,又是中国的欣赏习惯和颜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吴作人的《齐白石像》与他自己在欧洲得奖作品和早期油画拉开距离,其实验痕迹就可以在十张纸斋油画写生(如《李斛像》、《廖静文像》)与他早期作品的环境色和整体块面造型的对比展示于这个部分。

因为1943-1945的西行写生的第一次觉悟和试验,因为“十张纸斋”的第二次造型和色彩两方面的试验,吴作人形成并且完成了自己的油画风格,从而开创了一种中国油画的风格,其最高成就的体现就是1954年创作的《齐白石像》。

北京大学《中国现代艺术档案·吴作人及其周围》专项工作组

<<返回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>>我们将来办个画展吧

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